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Kilo 48 (下)



三民小學是村中的華文學校,全校共有四個年級,屬於體制外的教育,但也是這群孤軍後代延續中華文化根源的所在。學校週一到週五的上課時間是下午五點半到八點半,週六則是上早上半天課。所以學生平常都是白天上泰語公立學校,晚上到三民小學接受華語教育。

我們到的時間剛好是星期六中午,只見一群群放學的學生散佈在小小的操場,女生玩跳繩,男生打彈珠,年紀太小的則在旁邊追逐嘻戲。這樣的場景是如此的熟係,小時後就讀鄉下小學的回憶不禁一幕幕伴著臉上的笑容浮現。我們這群意外的訪客吸引了注意力,有些小朋友或害羞或主動的對我們微笑揮手,他們的輪廓更深了些、膚色黝黑了點,華人血統並不容易從外表辨別,但天真燦爛的微笑如同美索的泰國、緬甸、甲良小孩,總令人覺得心頭溫暖。

辦公室門楣上方方正正的寫著四個正體字「三民小學」,透露了這間學校和台灣的密切關係。在國共漢賊不兩立的年代,台灣政府曾提供金錢和物資上的援助,書櫃上塵封已久的國立編譯館「健康教育」及「生活與倫理」課本刻畫了那個時代。後來台灣的民間組織接續了政府僑務單位,成為資助的來源。活動中心牆上的照片紀錄著某個年年拜訪三民小學的台灣佛教NGO辦理義診及華語教學的情況,一角的佛堂則是老師和學生信仰的精神依靠。校園裡另有一棟過去作為孤兒院的建築,落成銘刻上說明是由台灣某善心女士所募款創建。如今孤兒院已不在,建築物則被當地泰國駐軍充作營舍。

學校的李老師、明老師和傅老師都是來自緬甸的華人,他們用著腔調不同的華語親切的接待我們這群來自台灣和香港的訪客。明老師看起來約莫五十幾歲,非常的健談,熱切的和我們討論緬甸的情況,耐心的回答我們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他已經二十幾年沒回家探望母親和妹妹了。「路途遙遠,沒有錢付旅費啊!」明老師用著輕鬆的口吻,無奈又坦然的說著。是怎樣的政府,使得人民必須冒著生命安全逃離自己心愛的故鄉和親人,在異國過著有家歸不得的日子?傅老師則是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無袖上衣露出一雙精壯的臂膀,有別於印象中的小學老師。一場午後大雨,給了我們更多時間與這群老師相處。後來才知道,三民小學的老師靠著教書的收入並不足以養家活口,白天的耕作才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

雨後的陽光,照耀著放學後空蕩蕩的校園。看著四周青翠的丘陵,呼吸著清新甘甜的空氣,我想像著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朗誦著ㄅㄆㄇㄈ、寫著正體方塊字的情景。

2008.7.24 at T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