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方媽媽"共"世事 首發文!請捧場指教!

《在方弟的鼓勵和慫恿之下,方媽媽終於願意把她平常隨手寫來的生活點滴放在圓圓的部落格了!:) 她之前總是說:麥啦!啊無知影蝦廖赫唔?(也不知道寫的好不好) 方媽媽很低調的,呵呵。這是方媽媽的第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第一次,生米煮成熟飯

小時候家有一塊田地在曾文溪的彼岸,那時還沒有麻善大橋,父母每次耕作都要涉水而過。那天阿爸阿母一早出門天氣晴朗,沒想到9點多時突然下雨,上游山區雨量過大,中下游溪水暴漲,他們被困在溪的那邊;我、妹妹和兩個弟弟四個人在家著急地等待。等著等著,弟妹開始喊〝巴肚妖〞,那個年代家裡沒有零食,也沒有零用錢,這個時候我小小腦袋裡浮現的只有米甕裡的生米。身為大姐的我不想讓弟妹挨餓,其實我自己也很餓,總該想個辦法才是。

窮則變,變則通,大人們都幹活去了留在家的都是老弱婦孺,我想到隔壁的福婆。我去請教她要怎麼煮飯,她先問我會不會起火,知道我會起火後她很親切
地敎我。雖然她眼睛看不見可是講的很清楚:從洗米、水量到火侯一一跟我講了幾次,要我回家煮煮看—我成功了!第一次將生米煮成熟飯,小小年紀的我真是太興奮了!雖然有一些〝糙灰搭〞(燒焦),不是100分,但總算替大家〝除妖〞了。☺

在外因溪水暴漲,繞遠道從西港大橋回家的阿爸阿母,一看到小孩就很不捨地問
巴肚一定很餓了,想不到孩子們齊聲的答說:我們吃飽了!看著飯鍋裡剰下的飯,阿母高興地說:以後飯就由你來煮了。

當時1962年,我剛要上小學。




編按(方弟):阿母偶爾會跟我和姊姊講她的童年往事,每次我們總是聽的津津有味的。阿母童年時的台灣很貧窮,阿公阿媽只是台南鄉下普通的農家,和大部分台灣人一樣物質生活很貧乏;但從阿母講的許多小故事當中,我想那時候的人生活雖然單純但比較容易感到充實。能吃飽已經很滿足了,有能力吃好可說是〝祖公有保庇〞、無比幸福了。另外那時候的人也比較耐操,想想阿公阿媽捨麻善大橋而取道西港大橋回家,那路途是何等遙遠啊!(地理位置請參考附圖)而且還是走路啊!喔!對了,阿母沒有在文章中提到,那時候煮飯是用灶,所以起火和火喉的控制都需要工夫的,不是像現在用瓦斯爐只要一個鈕就搞定的ㄏㄟ :) 還有他第一次煮飯因為身高不夠,還需要站在一張矮凳上才搆的到飯鍋……好了,該停筆了,沒看過編輯比作者的話還要多的:p 敬請期待方媽媽下一篇文章喔,感恩☺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Mama’s boy

今天開車載著阿母,跑了麻豆、下營、新營、柳營、西港,去尋找在地生產履歷認證的糯米和麻油。阿母經營五年的圓圓油飯在上週結束了實體店面,她充滿雄心壯志的向家人宣佈,她要用網購把圓圓搞大!新氣象需要新風貌的產品,阿母、大姊和我這個三人團隊打算把圓圓油飯轉型為盡量使用在地新鮮天然食材、能向小農購買就不向大糧商進貨的綠色商家。在台南附近找尋油飯最重要的材料糯米和麻油是首要任務。今天是我和阿母的尋找之旅。

車子行過台南鄉下的田間道路,兩旁阡陌相連,即將收割的一期稻作在初夏的陽光下散發出金黃的色彩。我突然有感而發的對旁座的阿母說道:「小時候是你騎摩托車載著我到處跑,現在我長大了,開車載著你四處走踏。」阿母有點驚訝的笑著說:「你還記得啊?」我記得啊,阿母。三十歲的年輕阿母,騎著白色偉士牌,雙手環繞保護著腳踩腳踏板坐在前座的小男孩,穿梭在台南鄉下廣袤田野中點綴著的人家,挨家挨戶去收報費,這樣的畫面是我童年的鮮明記憶。小男孩從小就很黏媽媽,連到廁所都要跟,常被長輩說「愛哭愛跟路。」

小男孩長大後,成了阿母三個孩子中離家最久最遠的一個。退伍後第一次離開台灣,就去了另一個半球的蘇格蘭,一去就一整個年頭。阿母好不容易盼到兒子回家了,他像是待不住似的又跑到了台北工作,後來又去了英國唸書、菲律賓工作。

回來了,兒子這次回來說要在台南定居。阿母嘴巴上不說,但我感覺到她是歡喜的。不管離家再遠、再久,我依然是mama’s boy。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歸途

回到故鄉台南將近兩個禮拜了,人回家了,但心還在歸途上。

自從十八歲離開台南到台北讀大學,家對我來說是渡假放鬆的旅店,是轉換工作時的中繼站,也是疲憊心靈的庇護所。台北、高雄、台南、蘇格蘭、台北、泰國、台南、英格蘭、台南、菲律賓,一站又一站,我不停的移動,台南提供了一兩個月短暫的休息和充電,讓我得以鼓足勇氣和精神,再次踏上遠行之路。

這次回家,是真的回家了。「近鄉情怯」或許是現在心情的寫照,與媽媽和姊姊討論如何將家裡的小吃生意在網路上創出一片天;和開咖啡店的朋友計畫擴充咖啡店的空間利用,舉辦講座、影展;另外也和他一起擘畫在台南開一家背包客棧的藍圖……所有的現在進行式,都是根基於台南在地,是長遠的。這次,我不再是規劃著未來幾個月或一兩年在某個異國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即便心思常不自禁的飄向過去的人事物和點點滴滴,但盡力克制自己不去分心,暫時將回憶儲存而不提取,眼光放在當下與未來。心,碎步緩行或大步奔跑,終究是向著家的方向。

牽掛在遠方,生活於在地。認真扎根,努力實踐,才是走向美好之境的道路。